ad
新商报网 > 热点新闻

忠诚照亮乡村路

2022-01-27 17:02 新商报网                     来源: 网络   阅读量:9956   会员投稿

忠诚照亮乡村路

(一)

大概两天前,我收到他人转给我的一篇材料,是关于扶贫人的先进材料,要我帮忙润色修改,由于2022年我们要编印脱贫攻坚的口述史,所以我很看重这种材料,再加上我在乡镇主管过扶贫工作,也有一些感触和想法,我打开手机,认真看了起来。

同时,我将文章分别发给了两个人,易俊很快回复了我的信息,提出了修改意见。易俊在外地组织部工作过,后来考回了浏阳。他是一位准90后的青年干部,做事非常认真,到底是组工干部出身,做事极为严谨负责,做事有回音,我也曾经在组织人事线上工作过,对工作也有一份执着和认真,我仍然记得十多年前的同事邱欣欣,他每年的笔记本整整齐齐的记录着工作,我脑海里一直浮现他规规矩矩的字迹。

前年,市里发了一份文件,要选两个人去龙山驻点。我也打电话给组织部的胡杨,问他是不是要派干部去龙山。胡杨问,你想去吗。我沉默了,龙山在哪里,我一无所知。我说,我了解下。

后来,我才知道,有一个干部非常想去,他在那边干过几年扶贫工作,我想,现在居然还有这样一位干部,那么强烈地想去驻村,我非常好奇,这是谁,后来,我才知道他的名字叫做周洋。

易俊反馈给我信息后,第二天早晨,我七点多钟就到了办公室,我要认真研究这份材料,我要认真学习这位准90后干部身上的精神。我把文章打印出来,看了几篇,很受感动。我拿起手机,发出邀请,要周洋来我办公室好好聊聊,我要面对面见见这位扶贫干部。

(二)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周洋告诉我,自己在龙山茅坪扶贫几年,对龙山有很深的感情,用诗人的话说就是爱的深沉。

神秘湘西,寂静茅坪。依稀记得2019年3月8日,他们第一次踏上茅坪这片海拔800米的高山台地,参加对口脱贫攻坚,这一去,就是几年。

2021年8月27日,他们再次奔赴故地,立足新的起点,开始新的征程,而今乡村振兴的征程已指向2022年,他在茅坪已三年有余,前后两次参与对口帮扶龙山,他不禁感慨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问他,同去的还有谁,他告诉我,还有沈少武,我拿笔记下了这个名字。

这是湖南最西北边陲,距离省会500公里之外。我问周洋,你过去的时候,有什么不适应吗。他若有所思,说,主要是离家太远,思乡太切,再者第一次去的时候,小孩子才出生,第二次去的时候,小孩也就两岁多。我还问,生活上有什么不适应吗。他说,主要是没有水,要抽水到水塔,然后再烧水洗漱,非常不方便。我问他,还有什么不适应,他说,那边只吃两餐,他们早晨八点吃一次,下午四点吃一次。我说,肚子不饿吗,他说中午我们自己吃点方便面。生活确实有点艰苦。他还跟我说,他们的党委书记也就30多岁,跟着他干,很踏实。

我翻开电脑找一些关于茅坪的资料,周洋说他不想过多的用数字说话,我说数字有时候只是参考:

茅坪乡位于龙山县城东南22公里,总面积95平方公里。2005年因区划调整,由原茅坪乡、水沙坪乡、砂子坡林场合并为茅坪乡。全乡平均海拔800米,以高山台地为主要地形,全乡4243户16001人,下辖12个行政村,交通便利,国道G242横穿境内,黔张常铁路、龙永高速、桑龙高速(正在施工)均贯穿水沙坪片区。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有稻田485公顷,旱土402公顷,主产水稻、玉米,经济作物以烤烟和百合为主。

通过这些数字,我也大概知晓了茅坪的一些情况。我们继续愉快地交流着。

在去茅坪的几年时间里,他们每天坚持六点就起床,晚上工作到十点钟以后,他们摸清茅坪乡实情实际,看材料,查资料,走村串户,不厌其烦,他们不仅要吃透上面政策、把准两地的要求,还要寻找帮扶工作的切入口和着力点。后来,他们以项目帮扶为重点,突出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至现今,他已们经争取了县级层面统筹帮扶,集中力量办大事,抓示范带动。他们一路前行,不断探索。

我说,茅坪主要有什么产业,周洋说,主要有烤烟和茶叶,还有油茶,我想到2004年的时候,我在淳口镇政府工作,联系鸭头村,鸭头村就是种烤烟,茶叶,当时政府提出两片叶子,一片茶叶,一片是烟叶,而茅坪真的与浏阳的有些产业相似,周洋说,这些产业都是他们带过去的。其实,我的父亲当时也去过湘西搞烤烟培植,父亲说过,湘西人很勤劳。周洋也说,青年人基本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基本是中年人和老年人,他们都很拼命。我问,学校呢,你们经常去吗。周洋说,学校是九年制,我们去捐赠过一些图书,也跟他们上上课。

周洋告诉我,他们与乡镇一起想办法、出点子、找路子,上高山、爬陡坡,他们用脚步丈量全乡12个村落,他们深入产业基地、田间地头熟悉走访茅坪第一手信息。我问周洋,当时觉得最累的是什么,他说是爬山,那边的山很高,一些产业都在山上。他说一次,下雨的时候去山上看项目,差点从山下滚下来。

周洋还告诉我,他们利用茅坪的自然禀赋,从实际出发引公司、引技术充分发展养蜂事业,多次协调浏阳本地北盛医疗队伍,驻点义诊,群众无不欢呼鼓舞。我说,他们的蜜蜂跟浏阳的有区别吗,他说,就是浏阳引过去的,最棒的养蜂人一年的收入有三十多万,他还带着几个徒弟呢。

从农科院专家联点产业基地到农博会农副产品展销,从专场招聘、务工培训到消费帮扶、爱心捐赠,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想为老百姓们做一点事,他们的身影遍及龙山茅坪,这些累累硕果已经幻化成他们脸上灿烂的笑容。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和有效举措,他们持续围绕产业兴旺做文章,让更多的各类人才参与产业建设,让更多的群众主体激发更强内生动力,按照龙山县的统筹安排,将油茶、茶叶、羊肚菌、蔬菜基地等特色产业全面铺开,覆盖全村全乡。他们与贫困群体的手牵得更紧了,龙山的家家户户增收门路更稳了,离家更近了。

帮扶工作任重而道远,久久为功,回望来时路,他们不虚此行。合作成效令人欣喜,茅坪的变化随处可见。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备慢慢齐全,特色产业的培育花开如星辰,漫布于茅坪乡村落田间。特别是2017年以来,大量的资金、项目、物资的投入凝聚在这片神奇土地,饱含着浏阳市的深情关怀,目前已累计投入帮扶资金共计5000余万元,真金白银,真心实意的扶持,让恩泽普惠茅坪。人居环境改善、民生项目、生活生产配套,美丽乡村示范建设,安全饮水等得到了可见的提升,几年来累计援建对口帮扶项目近百个,打好了基础、也利于长远。通过几年的持续用力,夯实了老百姓身边起居住行的基础工程。

几年了,茅坪村变美了,变化是浏阳优势和茅坪禀赋的天然结合,茅坪生活亲眼所见,亲身所验,丰富了他们的人生,拓展了他们的视野,也滋润了他们的心田。在这里他们欣赏了龙山风土人情,在这里解答了人生成长的方程式,与龙山干群分享了青春的美好和荣耀,品尝了奋斗的艰辛和幸福。下一步他们将切实继续凝聚好帮扶力量,咬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等7个方面的任务,聚焦产业、文化、人才、组织、生态等帮扶重点,共促对口帮扶走深走实,继续在产业项目、基础建设、市场拓展、人才交流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体现他们浏阳的责任担当,彰显浏阳帮扶队伍的作风,让帮扶资金开花结果、让帮扶项目落地见效。

他们会谨记市委市政府的嘱托,代表好浏阳形象,不辱使命,不负期望和重托,在茅坪篆刻更多的浏阳印记!

我们也希望浏阳的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朋友们,到龙山、到茅坪休闲做客、传经送宝,为助推茅坪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为接续书写美丽茅坪,聚合浏阳人的温度和流量!

(三)

说到扶贫,我想到当初在金刚的一位扶贫干部,谭君。记得当时他得了癌症,我和同事去看他,他激动地泣不成声。我还找到了他当时的日记:

2016年1月1日,我被浏阳市疾控中心选派到浏阳市金刚镇太子湖村担任精准扶贫工作队长,讲句心里话,我当时的心情是抵触的,一个城里人,爱人又在医院上班,孩子还那么小,家中老人无人照顾,自己学医的,好好的业务不搞,去农村干什么。怀着这样的心情,我来到了金刚太子湖村,记得刚好是春季,大地万物复苏,农民忙春耕的时节,当农村勃勃生机感染了我,镇村的热情期待包裹了我,我转变了自己的观念,明白了自己的担当和使命。

  驻村以后,我马上进入角色,通过近两个月的走访和思考,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农村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的人非常多,贫困户很多因为无法很好地就医导致因病致贫,因残致贫。记得贫困户何娟的父亲因为心血管问题,一直在当地的小诊所治疗,病情一直没有好转。我在日常走访中了解到,立足单位职能优势,从医疗方面服务村民,市疾控中心请来了市人民医院首席专家刘景艳主任医生为其会诊。68岁的贫困户陈老,对他来说也是幸运的日子,老人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多种慢性疾病,2013年因急性心肌梗死做了心血管支架手术,这几天出现了呼吸困难,只能保持端坐,听了老人的描述,浏阳市人民医院刘景艳主任很清楚问题的严重性,赶紧为他看病,经诊断老人出现了严重的心衰,并伴有肾衰,肾性贫血,必须立刻入院治疗,一旁的心内科护士长于蕾马上与科室联系,并派医生和我陪同患者前往,45分钟后,陈老顺利入住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接受治疗,此事以后,我觉得归根结底还是农村贫困户的健康意识不够,对疾病的不重视,经过多方协调,市人民医院和太子湖村签订了“健康战略联盟”工作协议,为当地的村民打通了医疗救助通道。

  担任扶贫队长以来,一个本子,一个电话,一个笑脸,一路跟踪,一直到问题解决是我的工作常态,驻村两年零六个月,不记得有多少委屈和心酸,只晓得尽心尽力把贫困户的事情当自己的事,把村民当自己的家人对待。记得有位领导在办公会上讲的“农民是最朴实的,你为他做了事,他会感激你一辈子的”。“只管耕耘,不问收获”有时收获往往在意料之外,2016年我被评为浏阳市优秀群工队员,获典型发言。2017年被评为浏阳市优秀精准扶贫工作干部。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很不幸我于昨日被检查出甲状腺肿块,疑似恶变,下周马上就要住院手术了,暂时要离开自己惦记的扶贫事业,真是依依不舍,感觉还有很多事没做完。心里还惦记着和我同病相怜的贫困户何永根,他也患有肝癌,妻子患有乳腺癌,四个孩子在读书,家庭非常困难,举步维艰,因为贫穷,放弃了治疗。在这里,我拜求大家为何永根想想办法,帮助帮助他那几个可怜的孩子和家庭。因本人下周也需要手术治疗,无法继续完成此事,已委托村上关注此事,帮助途径可联系金刚镇党委副书记罗柱,罗书记是一个非常有正能量的人。在扶贫的路上,我们不能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暂别了金刚太子湖,暂别了我的扶贫事业,暂别了我的扶贫战友,暂别了我的父老乡亲。如果手术后上天还能给我一个健康身体,我愿马上回到伟大的扶贫事业当中去,继续努力为金刚镇的精准扶贫工作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再次翻看这篇日记,我已泪流满面。

(四)

岁月不居,时光飞逝。季节更替,山河巨变。无论春夏秋冬,风雨雷电,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我仿佛看见扶贫干部奋斗在贫困村的情景:寒风阵阵,他们沾满泥巴的裤角、被冷风吹乱的头发,我心中莫名升起一股敬意和崇拜。

两年以来,我一直在想:一个人,究竟用怎样的责任和担当,才会在他朴实的人生中,书写美好的篇章?扶贫人,已经给予了我们答案,他们已经成为新时代关于忠诚与奉献的代号。

他们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信念,是一种标杆更是一座丰碑,他们根植在人民的思想之中,更跳动在这个时代的血脉深处。

     “移动数据库”和“活词典”,是扶贫干部最形象的称谓。正是有了这份热爱与忠诚,才锻造了一个个扶贫干部与贫困群众牵手共生、敢于担当的精神;铸就了扶贫干部的热血心肠和赤胆忠魂。以忠诚铸初心,用生命赴使命。扶贫工作,这是从“坚铁”到“金钢”的淬炼,是在基层的熔炉中磨炼锻造的蜕变之路,也正是有了基层这块“磨刀石”,才厚植了他们心怀群众、血浓于水的真情,树立了一个个干部扎根基层、心系百姓、奉献担当的榜样和典范。

    英雄就在身边,英雄就在人民之中。英雄不仅高大,更多出于平凡;英雄不仅崇高,而且可亲可敬。始终心系群众、视民为亲,对待群众用心用情用力。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正是因为有了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步步走向辉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田单
bg6